2015年3月,李克強總理在《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》中,制定“互聯網+”行動計劃,正式把“互聯網+”納入國家發展戰略。從此,“互聯網+”的概念如日中天,廣為人知。
何為“互聯網+”?
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互聯網+”呢?
“互聯網+”是專門針對傳統企業轉型所提出的概念,指的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的過程。互聯網+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,而是利用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平臺,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,進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。
如果說“互聯網思維”是一種“商業模式”的話,那么“互聯網+”可以理解為一種對企業發展的改變策略及指導思想。當前出現的互聯網金融、在線教育、智慧醫療及智慧農業等商業形態,都是互聯網+的典型內容。這些行業內的企業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,成功完成了從傳統企業到互聯網+企業的轉型,獲得了不俗的發展前景。
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新的便利尤其是信息交流的便利,不可避免對傳統行業形態下的商業模式產生沖擊。它就像是舊的河道淤積,一條新的更暢通的河道正在孕育,而這其中帶來的就是淘汰和機遇。所謂的“互聯網+”也就容易理解了,就是在互聯網的幫助下,實現更優質的信息交流,進一步減少信息不對等,提高產能。比如,互聯網+餐飲的O2O模式,提供的餐飲服務沒有任何改變,但通過打通“線上線下”,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,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,提高了商業利潤。
也就是說,“互聯網+”把傳統行業里解決不了的難題用互聯網技術解決掉,實現線上線下物流深度融合。通過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結合,傳統企業扎根的領域、產品和內容沒有改變,但核心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卻發生了轉變,利用互聯網信息暢通去進行新的產業營銷。
互聯網+傳統行業,賦能新生態
每次工業革命,都有一種生產力工具給每個行業帶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:第一次工業革命,蒸汽機的發明,使得手工業逐步進化為機器大工業。第二次工業革命,電力的發明及廣泛應用,讓各種新技術、新發明層出不窮。而第三次工業革命,互聯網的興起,將信息數據化,更加顛覆了各個行業。那么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滲入各個領域,互聯網+傳統各行各業,讓未來更是有了無限可能。
互聯網+民生:移動互聯網促進的“智慧民生”,使得大家可以通過手機就能便捷地獲取各種公共服務,優化公關配置,提高社會整體效率。比如,通過微信上的“城市服務”入口獲得醫療、交管、交通、繳費、公積金等民生服務,便民且效率大大提高。
互聯網+交通:滴滴打車等打車軟件服務的出現,避免了空駛和疲勞駕駛,既方便大家用車,還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,提高了民眾的業余收入。
互聯網+教育:在線教育有助于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現狀,讓每個人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。
互聯網+金融:新金融模式的出現,有助于中小微企業、工薪階層、自由職業者、進城務工人員等普羅大眾獲得金融服務。
互聯網+零售:創客寶等智慧零售平臺的出現,改變了傳統零售行業單一的線上或線下的模式,實現“線上線下物流”相融合,依托大數據賦能實體商家,提升消費體驗。創客寶全面打造以“互聯網+”為核心的智慧零售生態圈,助力全國6000萬實體商家跨入智慧零售新時代。
簡而言之,傳統企業做“互聯網+”的目的,其實就是一個中心思想:降低成本,提高企業效率,提升服務用戶體驗。
互聯網+時代, 企業如何發展?
正所謂“船大掉頭難”,一些原本很成功的大企業,在互聯網+的浪潮中,卻陷入了尷尬的窘境。因為舊制度和新時代形成的觀念錯位,讓個人技術領先的企業在面臨突破技術時,會因為對原有生態系統的過度適應而面臨失敗。
但對于一些中小微型企業和商家來說,互聯網+對行業的重新洗牌,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的挑戰和機遇,搭上順風車搶占機遇、順勢而為,成了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。就拿傳統零售業來說,過去由于電商的沖擊,哀鴻遍野,閉店不斷。隨著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到來,而新零售“用戶至上”的商業模式,讓傳統零售行業全面復蘇。
這些傳統的中小微型零售企業及商家,雖然自身力量條件有限,不具備互聯網的思維與技術條件,但很多通過加入網絡整合營銷,借助平臺的技術手段及運營模式,打破時空限制,豐富產品品類,牢牢掌握客戶資源,大大提升消費者體驗,為廣大實體商家帶來盈利空間和方式的多元化。
互聯網+的意義無需多言,對于傳統行業及創業者,我們要做的不是看客,我們要思考:這種新的商業現象和商業邏輯如何為我所用?產品至上、渠道為王的時代已經遠去,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力已經發生轉變,無論哪種傳統行業,擁抱“互聯網+ ”,掌握更多的用戶資源,提升用戶服務體驗,才是大贏家。